学好高中数学之我见
高三数学组 张建敏
进入高中以后不少学生都感叹,高中数学比初中难多了!对于成绩中等的同学来说,老师讲的大都能听懂,但是一旦遇到稍难点的题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问题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学好高中数学?我粗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存在问题
1、心理素质较差。学生能否把在初中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带到高中,这就要看他是否具备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找到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办法。这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不得法而成绩差,使得自己缺乏毅力与信心,这样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能力也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2、学习习惯不好。
(1)学习主动性不强。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作预习,对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不了解,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听课的任务,顾此失彼,被动学习。
(2)学习缺乏条理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解题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学习没有条理性,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视基础知识。有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完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到考试时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3、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好。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初中教材知识起点低,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亦低。近几年,教材内容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内容老师为应付中考而不讲或讲得较浅,如二次函数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不列入高中教材但高中阶段要经常提到或应用它来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由于受高考的限制,高中教师都不敢降低教学难度,使得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漏补缺,学生成绩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这涉及到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衔接问题。
二、改进办法
1、改进学法。
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的过程,一个人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在作业时要注意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懒懒散散的作业习惯会让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
2、关注效率。
(1)抓教材处理。数学能力是随着知识的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一个概念,还是一条法则,都涉及到数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要通过老师的教学,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弄清其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只有把握住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抓知识形成。数学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个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
(3)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慢腾腾的学习训练不出思维速度和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把握节奏,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抓典型问题。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问题是新出现的,对于那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新出现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5)抓课堂练习。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大约占每节课的1/4-1/3,有时超过1/3,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既训练速度,又检测能力。学生做题是无心的,而教师所寻找的例题是有心的,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需要加强、应用,上课都要有针对性。
(6)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便的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运算速度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难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要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这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几点注意
1、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防止急躁心理,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教学要有针对性。
2、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正如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应用性问题的出现,更是侧重考查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应加强对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